农业标准化是国家农业实现产业化,迈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,是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、推进振兴乡村战略的现实选择。农业标准化推动了农业产业化进程、农业标准化增强了农产品的市场竞争能力、农业标准化提升了农民生活质量、农业标准化发展了特色农业。
目前,农业标准化尚处于起步阶段,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,比如认识差、载体弱、标准低。同时,农民的土地少而分散,不利于农业标准化的推广实施,农业标准化的宣传培训普及、试点示范等经费缺乏,既懂农业又知标准还通晓商贸的农技推广人员则更少。这些困难与问题,制约了农业标准化工作向纵深推进。
农业标准化是继农业产业化之后我国农业的又一次重大变革。在经济全球化、市场一体化的新形势下,农业标准化要站在国家振兴乡村战略的高度,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农产品安全,采取有效措施,形成政府推动、企业带动、市场拉动、农民主动“四位一体”的农业标准化新格局。
1.政府推动。各级政府要加强标准体系、推广体系、监测体系建设和宣传培训、试点示范以及农业投入品整治等方面的服务工作,创新机制,在土地使用、税费征收、银行贷款等方面制定农业开放优惠政策,鼓励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,实现土地规模经营,使农业标准化走向社会,走向企业,走向千家万户。
2.企业带动。农业产业化企业是带动农业标准化的关键,相关企业要不断创新与农民多样化的利益联结机制,大力推行“合同”、“订单”农业,形成比较稳定的产销关系,不断增强带动能力。四川乐山天成实业公司带动3万多农民标准化种植“冻干葱”,在国外标准特别是食品标准大幅抬高的情况下,企业产品全部远销日本和欧洲,年出口金额达800多万美元;另一方面农民的产品供不应求,每到收获季节,在田间地头就交易完毕。
3.市场拉动。以城乡农贸市场为基础,积极建设农产品标准化批发市场,设立标准化农产品专卖摊位,体现优质优价。山东寿光是成功实施农业标准化较早的地区,全市有20多个乡镇设立了交易网点,早已成为全国有影响的蔬菜市场信息交流中心、价格形成中心。在寿光没有种不出的蔬菜,没有卖不出的蔬菜。
4.农民主动。广大农民朋友从农业标准化的先进典型中总结经验,进行产出效益对比,增强实施农业标准化的主动性,树立现代农业新理念,建设生态休闲农业、观光旅游农业为重点的社会主义新农村,实现农田向车间、农民向工人、农村向小城镇的根本转变。